详细介绍: 浙江W11-8*2000卷板机价格☆10/2000卷板机价格
马鞍山博尔特重工机械设备厂该机属于液压型三辊卷板机,用于将钢板卷成圆筒形。
上辊既可以垂直移动、又可以水平移动,同时具备预弯、卷圆、校圆的功能;能将金属板材一次上料,不需调头即可完成板端预弯和工件的卷制成形。预弯通过上辊水平移动,使上辊相对于下辊呈非对称位置来实现。滚圆时通过电机、减速机、开式齿轮带动下辊旋转,并成为卷板时的主动辊。下辊增设卷锥装置,可实现大锥度的工件卷制。
由于下辊的标高不变,所以便于进料和操作。上辊垂直及水平移动采用数字显示,醒目直观。
上辊万能卷板机设计、制造和验收符合以下标准
3-1、JB/T8796-1998 卷板机精度
3-2、JB/T3185.1-1999 中小型三辊卷板机技术条件
3-3、JB/T1829-1997 锻压机械通用技术条件
3-4、GB/T7120-1997 机械安全技术条件
3-5、GB/T3766-2001 液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
3-6、JB/T5994-1992 装配通用技术条件
3-7、GB/T5226.1-1996 工业机械电气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3-8、JB9971-1999 三辊卷板机噪声限值
3-9、JB/IQ4000.5 铸件通用技术条件
3-10、JB/T5946-1991 涂装通用技术条件
3-11、GB16754-1997 机械安全急停设计原则
液压系统由柱塞泵、阀组、辅助管路件等组成。
液压阀选用叠加阀系列,管路布置简洁、泄漏少、维护调试方便。
系统由三种回路组成,压力调节回路、同步回路、速度回路组成。
同步回路通过分流阀对上辊的上升、下降粗步分流同步,节流阀进行上、下调节存在误差3-5%;位移传感器检测,PLC对执行的换向电磁铁进行得电或失电动作;上辊同步精度达到±0.2mm。控制电路控制采用日本三菱PLC可编程控制器系统,继电器少,动作可靠,寿命长。
本系统采用了日本三菱PLC及图形操作终端,以及编码器、同步带,组成了一个性能可靠,操作方便的控制系统。整机具有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任意选择。可对板材进行预弯,剩余直边小,可进行锥体的卷制。上辊的升降由PLC同步控制及数字显示。
主要外购标准件
8-1、调心滚动轴承 瓦房店
8-2、PLC可编程控制器 日本三菱
8-3、电气元件 德力西
8-4、液压元件 海门液压
8-5、主电机 南京中科电机有限公司
8-6、主减速机
一:结构概述
本机为对称上调试三辊卷板机。两个下辊为主动辊,其位置固定,上辊为动辊,可以上下移动。借助离合器上辊对于下辊可调节成平行或倾斜位置,以适应卷制圆形或锥形工件的需要。三根辊筒安装在左右机架上,构成机器的主体。传动系统全部设置在右机架的右侧,机架及传动部分设置在整体焊接底座上,构成机器的主体。电控台设在机器的前面。为指示上辊升降位移,在右机架及轴承处设有指针、标尺。为便于筒形工件从上辊取出,在上辊左端设有翻转轴承,右端设有翘起调整结构。
下辊的正反旋转、上辊的升降、翘起、放平均由电器控制,卸料的翻转轴承的脱开与闭合,翘起调正机构的位置调整,离合器的离合均为手动操作。
这种结构的三辊卷板机,由于两下辊的位置固定,且始终对称于上辊,直接用它卷制出的工件的端部剩余直边较长,需要先借助于专用工具或其它设备予弯端部来弥补这一不足。
由于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易于维护,所以中板筒类另外的制作中有较广泛的使用。
二:传动系统
本机的两个下辊为主动辊,它是由主电机通过比为62.2的圆弧齿轮减速机中三级传动副再传递给下辊为支承的一级开式齿轮副,使下辊获得了设计转动速度,构成了机器的主传动系统。主传动系统中设有制动器,以实现快速制动。
上辊的升降运动是由辅助电动机通过比为12的辅助圆弧齿轮减速机中二级传动副减速,带动装在机架中的蜗轮副转动,嵌入轱轮内的丝套旋转迫使连接上辊的升降丝杆作直线移动,构成了该机的辅助系统。上辊两端对于下辊的相对位置的调整,是在脱开蜗杆轴上的离合器后,使左端的升降丝杆霍德尔单独的升降来实现的。
三:卷制过程
见图示一
四:工作范围
基本参数表中规定的核对参数是指该机在合理使用条件下的最大工作能力,有较好的经济效果。若板材的宽度、屈服极限、圆筒的外径有所变长,相应的板材厚度可增加或减少,能力换算见经验公式,板厚小于弯转最大宽度时的最大厚度的四分之一工件不易在该机上卷制。
见图示二
五:润滑
合理的润滑机器的各传动轴颈及动压滑动表面,是降低动力消耗、提高机器寿命的有效措施。为此必须选择合理的润滑材料,建立必要的润滑制度。
见示意图
1:润滑油的选择
油杯及人工加油润滑点,夏季采用2号复合钙基润滑油(CB491-65);冬季采用1号钙基润滑油。减速机箱内的润滑油建议冬季采用HJ40号机械油(GB443-64),夏季采用HJ50号机械油(GB443-64),也可用性质相近的润滑油代用。
2:润滑制度及注意事项
用户应根据机器的工作制度、负荷及运转情况建立具体的润滑制度。
A: 机器在启动前各润滑点必须润滑充足。
B: 机器在连续工作情况下,油杯和人工润滑一般两小时供应一次,具体润滑制度应视机器的工作制度及负荷运转情况而定。
|